2017年12月19日 星期二

【書摘】《預測未來》by Bruce Bueno de Mesquita




今天要介紹一本不僅書名,連封面設計都看很玄、很瞎的書,名叫《預測未來》。若是平時匆匆在書店的商業傳記區瞥到這本,我一定不會拿起來翻,直覺地猜測又標題下的斗大的倉業工具書。好在我是在圖書館才稍微翻了下內容,決定要藉這本書。


「預測未來 書 賽局」的圖片搜尋結果


看書名的英文 ─The Predictioneer’s Game ,著實令我吃了一驚。所謂Predictioneer是Predict與Engineer的結合體,可知本書的知識領域是一門學問、甚至在政府企業部門中其職位,果不其然在書中作者自介為一名「預測工程師」,平時接案更涉及法律訴訟、企業併購的策略顧問,並曾為美國中情局等政府部門服務。

本書的預測思維主要奠基於經濟學的「賽局理論」,這是因為與者在真實事件中,往往會設想可能情形而做出決策,而情況也會因為參與者的決策而有所變化,因此需要考量多方交互作用的賽局思維。然而「賽局理論」如何真正應用於政治、外交、法律案件 ?

作者認為要做出可靠的預測,需要 :
(1) 找出所有與問題相關的利害關係人 (可視為賽局中的Player)
(2) 找出個別利害關係人的各自的偏好與傾向
(3) 估計該議題對每個利害關係人的重要程度
(4) 估計每隔利害關係人對彼此互或事件的影響力

其中(2)、(3)、(4)的資料蒐集往往作者是透過顧問式訪談利害關係人、搜尋各大媒體市調資料、或是諮詢該領域專家後,將所得的質化資料轉成在1-100量尺上的量化資料後,謂進作者在電腦裡建構的模型。

外交談判由於有明確的決議程序(如聯合國投票席次)、有不同的讓步程度的可能,因此是最典型的賽局預測。如作者在書中舉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和平談判上,列出下列的表格:





藉由計算 (影響力x談判和解選項x關切程度) / (影響力x談判和解選項) 可以得到加權平均數,即最終可能傾向的談判結果。當然,更細節部分需要根據決策議程來計算,並加入偏誤修正、納入突發事件可能來做修正,作者並未在本書詳細描述其模型結構 (說出來就失業啦,跟魔術師一樣XD)。

即便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本書得到許多將賽局應用於實例的觀點。往後我們在審視牽涉賽局的事件時(如政治選舉、原告與被告的角力、中俄美三國關係等、甚至是出遊的行程決定),我們可以將所有Player列出,並預估並數值化的「影響力」、「立場」、「關切程度」,即可以窺知事件的走向與力道,以及若要該變其方向,該從哪位Player下手。

除此之外,作者也提醒我們另一個影響人類決策過程的概念 ─「誘因」,其中又分為正面的誘因與負面的誘因,若能清楚區分Player的誘因,我們便能知道如何改變其行為。書中作者舉到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邊境問題時,指出任一方入若是首先收兵將土地拱手讓人以換取和平,都無法確保對方會信守承諾,因此作者認為應該找出讓雙方能「自我執行」的誘因,比方讓以色列與巴勒斯坦依人口比例拆分觀光稅收。由於研究顯示戰爭會大幅減少該地觀光客的人數,而觀光收入又佔巴勒斯坦GDP很大比例,如此一來,雙方都會因為減少邊境紛爭而受惠於觀光財,此即找尋到雙方願意自發且又能解決紛爭的誘因。順道一提,「自我執行」的概念在《平台經濟模式》當中反覆出現,要找到國與國都接收的決議,其實與如何在平台上吸引買家與賣家有異曲通工之妙,都要找到能使雙方「正向交互循環」的「誘因」






2017年3月27日 星期一

玫瑰蜜香奶茶 & 樂事X Dazzling Café - 一窺「粉嫩少女風」商機

沒錯,這就是自今年白色情人節前夕上市的「純萃喝濃厚系玫瑰蜜香奶茶」,短短兩星期便已在instagram、fb上成了網美拍照最佳配件,人多的7-11、全家門市也呈現時續缺貨的狀態,總公司甚至發佈聲明將續量產。

好巧不巧的,樂事也在玫瑰蜜香奶茶上市後幾天推出了與Dazzling Café 聯名的兩款甜口味洋芋片,緊緊抓住這股正旺的粉紅少女風 !


雖然兩家廠商為為搶占飲品與零食市場,看準輕熟女市場推出了粉嫩的配色,不過若是仔細比對分析,便能對兩家食品的公司窺知一二 ! 以下就用簡單的兩張圖,拆解兩家公司的策略!


暫且遑論兩家公司的規模、產品類別、資源、地域,若單就這次所推的「粉嫩風」產品來看的話,純粹喝不僅未設置任何產品香關粉絲專業,也無實體行銷活動,官方並未於檯面上大力吹捧叫賣,反倒像是被消費者「挖掘」一般,成為消費者的目標,「主動」搶購玫瑰蜜香奶茶、並以將產品當作一種「身份」或「生活」來傳遞,讓消費者自然被產品吸引而來 ,不費大筆行銷資金達到了最討喜的效果! 然而反觀樂事X Dazzling Café 的填味洋芋片,雖然利用既有社群與抽獎活動達到了不少的網路曝光度,然而對於消費者來說仍是一種商家「推銷」的商品,是廠商「推力」,導致在吸引力、神秘性、口碑、變化性都差了純粹喝一截。

樂事抽獎活動或七萬多用戶互動

純粹喝 #玫瑰蜜香奶茶 標簽兩周內被引用一萬多次
純粹喝受新加坡消費者高度喜愛





所謂User Generated Content,提供了商品銷售一種省力且話題性十足的模式,只要選對產品概念清晰、與消費者有特殊經驗連結、再加上品牌暗中引領,便有機會促成正向的話題循環,讓商品熱度不斷在消費者創作、分享、互動時被提升。然而純粹喝之所以能有不錯的爆發力,有奠基於先前幾款咖啡質感印象、精準的消費者洞察、以及好故事的成分。即使拿掉所有被炒作的話題,玫瑰蜜香奶茶依然是一款受消費者喜愛的飲品,並非曇花一現。

除了商品本身的設計,純粹喝玫瑰蜜香奶茶成功的因素也多少受到大環境的助長。除了近年instagram個人化標籤的鮮明度提升之外,youtuber商業業配模式也讓youtube創作者大為增長,而其中與食物相關的影片拍攝門檻最低,因此這次也出現了許多將玫瑰蜜香奶茶、樂事X Dazzling Café、甚至是全聯發泡珍珠搭配的試吃影片。

甚至有沾玫瑰蜜香奶茶的光,順便教日文的呢 !

最後依據台灣便利商店門市概算至今為止的銷量 

通路 : 7-11、全家、萊爾富
補貨 : 一天兩次,每次20瓶
售價 : $25 / 瓶
銷售狀況 : 六成售完
估算期間 : 兩周
(5125+3003+1340)家 * (20*2)瓶 * 0.6 * 14天 * $25 = $79,531,200
約莫在兩周內有八千萬營業額,當然應是偏高估,仍須扣除部分未進、補貨量較少店家
若即使折半,以毛利率五成來算的話,純粹喝也賺了將近2000萬的毛利 ! 若此數為真,著實驚人 !






2017年3月18日 星期六

FMCG 財務結構 - 以Unilever為例


Financial

首先來看近五年來Unilever的營收財報 (USD) : 
  • 營收五年減18% :銷售由2012年的677億,下滑至2016年的554億 
  • 毛利五年減13% :毛利由2012年的272億,下滑至2016年的236億
  • 營業利潤五年升6% :淨利由2012年的95億,上升至2016年的99億
若以Unilever為FMCG產業標竿之一,可知該產業毛利率約為40%上下,營業利率約為10-16%之間浮動。研發經費(R%D)約占營收2%。即使營收下降,但在成本與經費控制下,Unilever在利潤上仍控制在一定的水準,使的營業利潤在銷售下滑時仍能上升。

 2012-2016 Unilever Income Statements 

Unilever產品結構大致分成四大類型,分別是Personal care、Food、Home Care、Refreshment。
Personal care、Food、Home Care、Refreshment的利潤率分別為18.4%、17.4%、9.5%、9.7%,可見前兩者的利潤含相對較高。
Personal care、Food、Home Care、Refreshment四大類產品銷售、利潤、以及利潤率

再來看下兩圖,可見以上四類產品對Unilever整公司的銷售以及利潤貢獻程度。
銷售貢獻比例上,以Personal care為大宗,占了38.3%,接續是23.8%的Food,以及皆為19%的Home Care和Refreshment。
利潤上比率上,Personal care、Food、Home Care、Refreshment的利潤率貢獻率分別為47.5%、27.9%、12.2%、12.4%。

 由此可見,公司有四分之三的利潤(約75%)皆來自高利潤含量的 Personal care與Food產品。而由公司的年報資訊可知, Personal care採取了切入「進階產品市場」,包含以十億美元收購了新創刮鬍刀公司Dollar Shave Club。這家公司不止賣刮鬍刀,更賣個人劃的服務,他們提供客戶訂閱制的刮鬍刀配送服務,帶來生活用品個人服務化的全新概念,而Unilever的收購帶來了更多新服務的可能。

"Deodorants performed well following the success of dry sprays in North America and Rexona Antibacterial with 10x more odour protection. Hair benefited from the successful Sunsilk re-launch and from innovations such as TRESemmé Beauty-Full Volume range. Lifebuoy demonstrated strong growth across emerging markets while Dove had a good year supported by strong growth of the premium and Men+Care ranges." -Unilever 2016 annual report

Products in Taiwan



2017年3月10日 星期五

[科技] 不可不知的科技趨勢-雲端產業


在主動研究雲端產業之前,我對雲端的認知僅停留在學生時期用來存照片、放檔案的google drive、Dropbox等,殊不知那只是最終端消費者的儲存功能,就像占在海平面上只看到冰山的一角,卻不見其水平面下之深奧阿 ! 跟我一起簡單地認識至2017為止的雲端產業吧 !


Development 雲端發展
雲端運算技術的發展,讓使用者可以經由網路直接存取電腦運算資源,而提供雲端的行為模式成為一種「服務」。

在雲端服務之前,各家公司要將網路資源應用於商業開發、內部整合等,都必須自己負責架設、建構、維護自家的伺服器,對於非資訊服務相關的公司而言,這項動作耗時、耗空間、耗人力,但在網路自動化的時代又不得不做。

而近五年逐漸發展出將「雲端服務」作為商品銷售的科技公司,這些公司力用自身堅強的資訊技術背景,開發出針對企業、個人的雲端服務,讓使用者不必在費心管理、維護自己的電腦運算系統,甚至因為服務的專業化大大提了效率。

雲端服務的發展就好比經濟學家李嘉圖提倡的分工一般,將某流程「專業化」,不僅能達規模經濟,更自由在市場競爭制度下不斷進步提升,讓「雲端服務提供者」與「雲端使用者」各司其職,而又因雲端的眾多特性改變產業價值鏈,且人人都有使用的需求,可見雲端技術具有時代意義,與當前的物聯網、人工智慧並列科技重大趨勢。


Category 雲端服務種類

(一) 佈署方式
「公有雲」、「私有雲」、「混合雲」、「社群雲」












(二) 服務類型之不同 
- 架構即服務  (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
Amazon EC2 / 中華電信HiCloud  / SOFTLAYER

- 平台即服務  (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
Goggle App EngineWindows Azure

- 軟體即服務  (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
Google MapGoogle document


轉自網路
簡單來說,IaaS提供雲端硬體,就像將雲端所需得電腦預算設備租借給使用者,提供的是一個「空間」,任由使用者自由發揮。PaaS則提供使用者一個可運算程式的平台」,以及平台上可用的相關應用程式,使用者無須擔心作業系統環境。SaaS則將雲端資源客制化地包裝軟體」,提供給最終端的使用者。


Event 科技製造企業轉型雲端產業
曾經鼎立硬體界的藍色巨人IBM,在近十年同樣面臨硬體銷售飽和,利潤下降,成長受限的難題。2014年這家公司併購雲端科技公司SoftLayer,更下決心轉讓半導體業務給代工廠Globalfoundries,搖身一變成了科技最前線的公司之一,全力發展雲端業務。


Market 市場概覽
由上圖可見,在三種雲端服務之中,IaaS預估成長將最為顯著,IaaS支出可能從今年的380億美元上升到2026年的1730億美元,同時是目前市占最大的雲端服務類型,遠超過PaaS、SaaS。這是因為屬於基礎設施的IaaS,滿足了當前企業對遠程計算能力和存儲需求的增長。



由上兩圖可看出在成長最強勁的公有IaaS/ PaaS由Amazon AWS與Microdoft Azure領先,其中Amazon的市占超過三成,甚至比分居二三四名的Microsoft、Google、IBM市占加總還高 ! Amazon成功的關鍵就在於領先群雄幾年進入市場,早在2006便先發制人,成功地讓了許多小型企業客戶買單,以AWS來建構他們初期的業務。

至於SaaS市場則由Microsoft超越Salesforce拿下最大市占。雖然目前SaaS並非最大,但市場認為SaaS類公司擁有最高的估值,由於其軟體利潤模式有更多收費模式與營利空間,未來利潤表現可期。

至於公有與私有雲之爭,前者為眾多使用者共用,價格低廉,相對有安全疑慮,後者則為對內封閉使用,但加上自主維護管理的費用,成本恐怕也不低。為來可望在混合雲的應用發展上更為廣泛。




Taiwan 台灣區域案例
由右圖可見,Microsoft在台灣與大中華區IaaS服務遠高於其他雲端服務應應商,可能歸因於微軟在亞洲市場的佈局與行銷策略觸角廣度。

“微軟Azure業務的成長,主要是因為這家公司借助著企業協議作為手段和工具,以更具吸引力的價錢爭取客戶。”Gartner分析師安德森就此表示。

而這種無空間限制、技術成分高、難以差異化的產業,也帶預告了雲端產業將又是另一個競爭激烈的「寡占」市場,大者恆大,大公司藉由限有資產不斷擴充、併購以取得技術與客源,近一步帶來收益上的正循環,而小公司在大公司的擠壓下難以生存。

2015年AWS佔亞馬遜當季銷售總額的8%,但卻佔營收總額的52%,可見該產業利潤之高,各大網路科技廠早在六、七年前便開始佈局,而深為硬體底子的台灣,眾多科技與電信業者,如廣達、中華等廠商其實也以其堅強硬體實力拉抬了長年代工與基礎設施的低利潤,但萬不可繼續停留在製造業思維,謹圖利眼前,畢竟硬體銷售有限且進入門檻相對軟體低,應該以當前限有的硬體籌碼,思考如何跨入軟應整合、甚至開啟服務性的雲端產品。





2017年1月11日 星期三

[科技] 2016智慧型手機市場Top5 分析

2016 智慧型手機市場總覽

2016 / 2015 Q3手機市占率變化

首先簡單來看一下2015/ 2016 Q3各家手機市占率變化  

市占率第12的三星與蘋果出貨量與市占均下降,而中國三家手機華為、OPPOvivo強勢崛起,後兩者出貨量上升,擠下去年45名的聯想、小米。




蘋果手機利潤一把抓-38%的營業利潤率,92%的市場利潤份額

▲智慧型手機營業利潤比較
先不說爆炸後的三星、過去好像比較少聽到的OPPOvivo,雖然蘋果市占出貨量微幅下降,可怕的是蘋果手機即高得利潤率,一直以來都遠遠領先於其他Android手機。從上圖可以看到2016 Q2 iPhone的營業利潤率高達38%,而市占全球最大的三星由即使高低機種並行、大幅搶占市場,也僅有17%,不達蘋果利潤率的一半。而LG手機則在損益平衡邊緣徘徊,至於微軟、LG、聯想則連續多期虧損,其中微軟營業利潤達負兩至三成。

▲智慧型手機利潤市場份額比較
若納入銷量、市占來看者個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利潤瓜分,可見蘋果的高利潤更大幅地顯現了。由上圖各家手機利潤份額資料,可見自2013起,蘋果的利潤份額變大幅抽高,2015高達92%,而根據近來Investor's Business Daily》的報導,蘋果2016 Q3的利潤份額甚至提升至103.6%,創下歷史新高 !

除了蘋果隔絕式的IOS系統、不可取代的品牌定位之外,別忘了蘋果本來就以消費性電子、個人電腦產品起家,終端消費者相關業務本來就是他的主力。至於其他跨足智慧型手機市場的品牌,其營利主力可能來自其他業務。在消費者需求至上、行動化、消費者數據價值當道的時代,發展智慧型手機無非為了戰略考量,比如微軟即使在手機事業慘兮兮,還是力推自家Windows手機,藉由當代最使用率最高的載體-智慧型手機,來延展他的系統、雲端、以集物連往的應用。

三星電子業務多樣化,支撐Note7爆炸損失,Q4獲利再衝高

▲2016 / 2015 三星電子Q3 損益
去年8-10月三星受Note7事件重擊,從爆炸、召回、到停產,2016 Q3行動通訊部門營益與去年同期相比狂跌 96%,承受巨大營業利益損失。但由於三星電子同除手機事業之外,仍有一大部分營收來自半導體與面板,因此由上圖(三星電子損益表)可見第三季營業利潤5.2兆韓元,相比2015年同期的7.3兆韓元減少三成,緩衝手機業務代來的損失。

近期公佈的2016 Q4營業利潤甚至上衝9.2兆韓元,達到自2013年以來的新高,普遍優於分析師8兆韓元的預期,帶動股價上揚。由於第四季市場對DRAM、NAND快閃記憶體需求上升,右蘋果IPhone與VR等裝置對三星近乎獨霸的OLED供貨需求上升,拉抬了三星電子整體的獲利。由此可見,三星在面對利潤微薄的智慧型手機市場上,採用多角業務策略,穩定公司整體的收入,支撐了波動性極大的智慧型手機業務,讓三星手機即使營業利潤僅17%,仍可以用機海戰術搶得20%的手機市占率,未來其表現必也牽動著動市場樣貌。


長期漸進發展策略穩紮穩打,華為大步切入手機市場

(1)高技術品質,高強度研發
華為從早期通訊設備供應、網路架設、商用通訊系統開發,變一直以堅持以技術品質為本,至今已超越Ericsson,成為全球最大的通訊設備製造商。維持技術創新優勢無他,華為致力砸重本投入研發,2015年研發支出達596億元人民幣,在全球研發支出排行榜站上第9位。

(2)策略性拓展海外市場
華為起步階段不與其他公司爭奪肥沃之地,反而先從被忽略的新興市場起手。最初進入主亞太、非洲和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由於電話普及率低,進入門檻低,變成為了華為茁壯的溫床。待公司壯大、儲備一定實力與知名度後,再轉往成熟市場發展,積極參與通訊大展,獲與當地電商和作爭取曝光機會。近年推出手機業務的成功,有一部分歸功於早期奠基的海外市場基礎。

(3)中國管理模式
創辦人任正非跟阿里巴巴的馬雲有著極為相似的管理模式,兩人皆透過員工大量持股,創辦人象徵性持股,換得員工的革命情感與全力付出。在創業初期也曾有員工夜辦公室,睡起來直接上工的打拼事蹟。這種集體情感可說是中國人特有,其他國家學不來的。

(4)非上市公司,不受限於資本市場
雖然華違規模營收已達上市公司標準,但創辦人任正非任為與其授資本市場動盪影響,不如作為一家私人功思,自負盈虧,遠離波動的市場風險,以及股東的控制。說好聽是不玩金錢遊戲,說難聽點則是華為現有的管理與持股模式不允許員工以外的人持股。

(5)手機處理器自家供應
華為自創旗下IC設計廠海思,生產處理器功應自家手機,除了壓低採購成本波動,更可讓華為晶片進行功耗、通信、數據處理的均衡優化,強化手機優勢。這種整額優勢在產業重質整合承度高的三星,可說是運用得淋漓盡致。


電商時代逆向操作,Oppo、Vivo主打時體通路差異化、決心堅守價格


這兩家過去似乎未曾聽聞的手機品牌,2016年大舉竄起,擠下去年45名的聯想與小米,其實也來自同一家企業-步步高電子。步步高電子由創辦人段永平於1995年成立,主要產品為影音視聽產品、通信產品、教育用途電子產品,奠定了兩個品牌日後的影音技術優勢。而後步步高通信為打入中國手機市場,2013年從原有手機業務成立Vivo品牌。而Oppo步步高高層們在2003年在美國加州創立的海外品牌,主要生產 MP3、MP4、藍光 DVD 播放機,2011年才進軍智慧型手機市場。

這兩者能在競爭激烈的中國手機市場脫穎而出,一大主因來自其所採用的通路差異化策略。當出小米採用網路行銷搭配飢餓型銷搶下市占率,但Vivo、Oppo重新從客戶角度出發,認定
實體通訊門市仍有其不可取代的價值。除了看準手機銷售常與電信門號搭配的不便需求之外,Vivo與Oppo於實體通路投入大量人力,安排輔銷人員到店做輔銷活動,至今OPPO時體電家銷售占其總量64%, VIVO占總量 95%。

另外,由於手機主打影視娛樂、自拍功能的年輕族群,特別著重於重電視娛樂節目行銷,曾贊助「綜藝玩很大」、「美國超級名模生死鬥第 22 季」等收視冠軍,舉辦音樂節等。
當所有主力手機品牌一窩蜂往高C/P值產品+虛擬通路的經營策略走時,物極必反下,反而讓始終專注在實體通路經營的Oppo與Vivo得以獲得傳統實體門市青睞,業績持續竄升,走出一片天。

除此之外,由於手機生命週期的縮短、競爭的激烈,許多手機上市不到數月便開始因降價,而Oppo由其注重價格的穩定,曾極力避免跨國竄貨,而傾力大量回購海外市場低價手機,正因如此的決心穩定了Oppo的利潤,始市售價格不如一般手機迅速跌落。






2017年1月3日 星期二

[科技] 2016VR大戰─三大廠商硬體超級比一比



2016為止的VR產業主要分為三大類別廠商,分別是「內容」、「硬體」、「平台」,而機台正式大量發售可說是VR元年一大里程碑,因此本文以將著重HTC VIVEPlayStation VROculus相關硬體介紹、策略分析。


硬體就是看規格阿,不然要幹嗎?
三大VR頭盔供應商規、優勢比較
▲價格 / 所需硬體 /附帶遊戲

▲使用者體驗
▲硬體外優勢分析
首波戰役,PS VR高性價比勝出
藉由減少 VR 的解析度,PS VR 得以在一半的顯卡效能裡,執行遊戲。此外,PS VR 的解析度和其他執行在 PS4 上的遊戲一樣,皆為 1920×1080。讓 Sony 不需提升硬體規格以及犧牲遊戲畫面就可以執行 VR 的遊戲。

2016 VR銷量不如預期
若銷量推估準確,2016年三大VR頭盔銷量約150萬套,遠低於各界分析師的預期。知名市調機構SuperData原先預計PS VR能承聖誕節的買氣一舉衝高銷量,可望到260萬套,而後卻調低銷量預期,趨向保守。

消費者入門門檻高
雖然1957 Morton Heiling 發明的 SensoramaVR的歷史早被視為VR技術的開端,但對消費者來說,2016才是VR正式進入消費市場的時間點。早在各家VR真正推出前,變已有多次的價格預期,但高達台幣兩萬多的HTC VR一推出仍使許多人卻步。除此之外,玩家所需配備的電腦規格之高,連Nvidia也推估全球僅有不到1300萬台(1%)的個人電腦符合運行VR所需的顯卡規格。

VR生產上游硬體供應不足
由於VR所使用的OLED 面板螢幕顯示畫質更好,還能實現柔性顯示,在智慧手機供市場需求逐漸升高。除此之外,三星近期與蘋果簽約,未來將為iPhone8提供一億片AMOLED螢幕,使得AMOLEDVR市場供應吃緊,無法迅速量產,一度導致缺貨狀態。目前在AMOLED螢幕生產上,三星和LG占到全球的95%,獨霸高階面板供應市場。

體驗行銷效率不彰
VR之所以具科技革命性質,是因未打破過去數十年來的遊戲機螢幕模式,首次將人與遊戲帶帶更高的互動境界,試圖將遊戲建構成另一個現實。為了要讓玩家有衝擊性的感受,「體驗行銷」成為VR主打的行銷手法之一。然而體驗式的實體宣傳活動成本高、效率低,除了需要遊玩VR的「場域」,也有機台數量限制、人事成本等問題。雖達到了體驗「質量」的要求,但卻在體驗「數量」上深受限制。

總而言之,雖然在市場表現上仍未有明顯佳績,但不可否認的在可預之的未來,隨著生產成本的降低,價格壓低後逐漸普及於消費性市場,更多的廠商將持續投入VR相關應用,用嶄新的VR生態系在歷史上劃下科技革新的足跡。

2016年12月30日 星期五

[經濟] 如海嘯般外逃的中資




中國外匯儲備歷史資料(資料來源: Stock-ai)
自2014年6月,中國外匯儲備資產迫近4兆以來,至2016年底以大跌至3兆元上下,硬生生地掉了1兆元人民幣。曾為世界外匯儲備大國的中國,何以致如此嚴重的國家資本外流?

外匯儲備「逃去哪裡」了 ?

(1) 美元兌大部分國家貨幣升值,銀行換匯調整
             自人民幣2015年811匯改,釘住一籃子貨幣之後,人民幣匯率便更加受美元連動。2016年美元走強,市場匯率機制下,銀行需購入美元以平衡匯率。

▲人民幣兌美元(資料來源: Stock-ai)


(2) 美國國債價值下降
      由於中國官方未公布外匯儲備組成結構,網路推估美債份額高達66.7%,即占了中國2/3的外匯,也就是說美債的「量、價」都巨幅地牽動中國外儲的價值。美元走強,導致美債價值相對下降,而中國所持有美債即遭受直接地賬面價值虧損。與此同時,世界各國對美債拋售加劇,而中國減持模甚至最大,外匯儲備因此減少,也因市場拋售行為,進一步壓低了美債的價值。

(3)  藏匯於民,外儲減少、資本外流
中國近年傾向藏匯於民」,過去外匯資產由中國人民銀行集中持有,而後轉向市場分散持有。由於人民幣劇烈走貶,國內企業和個人傾向持有外匯資產。

(3)  美國大選,製造業、加息預期
川普意外上任,其所宣揚的貿易保護主義大大地抬升了市場對美國就業的預期,聯準會也一改數年鴿派的風向,預計未來會有數次加息,屆時美元將進一步升值,壓低人民幣價格。

資本是「怎麼逃」的 ?

由於一般如對外投資、併購、換匯等導致資本外流得正當途徑易受中國政府限制,許多資本是利用非法行為「繞道」出中國的。其中之一是透過虛假貿易」,藉由事私下談妥條件,中國出口商提高對進口貨物的報價,降低出口貨物報價,讓超越貨物價值,成為資金對外轉移的口徑。
除此之外,「成立假公司」也是手段之一,先註冊一間公司,並蓄意輸掉官司,用賠償」的方式將資金渡出國內。至於個人也可購買境外保險」,便向將資產轉至外幣。中國投資者甚至透過地下錢莊等非法中介,也要出情緒恐慌的人民幣市場。


留下來,不准走 ! 中國政圍堵」外流中資

(1)資金轉移 : 加強監管向海外移轉的資金的,懲處分批轉移外匯以購買外匯資產的行為
(2)國內企業 :  企業購買外匯須在實際支付款項前的五天之內購買外匯。凍結境外投資額度。()(3)銀行 : 要求部分境內銀行暫停向離岸機構提供跨境融資。
(4)在華外資公司 : 限制將利潤匯回所屬國家的額度
(5)人民幣 : 收緊在港銀行發放貸款的人民幣資金池,及禁止人民幣基金進行海外投資。控制離岸人民幣供應,提高做空人民幣成本。
(6)深港通  : 推遲開通深港通。
(7)個人行為 :   禁止中國內地客戶使用該公司發行的信用卡或借記卡購買多數外國保險。
(5)取締非法 :  打擊地下錢莊、非法移資行為


價值儲藏資產,價格飆升

另一端來看,黃金、比特幣等替代資產也承接了資本的外流,兩者價格都在今年一度飆漲。